查看原文
其他

新加坡前资深外交官马凯硕 友华但不亲中,“若说我亲谁,我亲新加坡”

联合早报 新加坡鱼尾文
2024-12-17

为新加坡外交服务33年的马凯硕曾任联合国安理会主席、驻联合国大使,后来转入学术界,出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创始院长。自此,他笔耕不辍,至今已出版九部著作畅谈他的外交理念。本期《早人物》,这位前资深外交官配合回忆录本周出版,细数走过的点点滴滴。


“如果说我亲哪个国家,那就是亲新加坡。”



新加坡前资深外交官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对国际局势发展有独到见解,也向来对华友好,常发表友华言论,被不少外界舆论认为亲中。他配合本月出版的回忆录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如此回应他怎样看待被贴上“亲中”的标签。


访问在他位于东部实乞纳的住家进行。他卸下往常的西装领带,换上蓝色短袖衬衫上阵,全程一小时的访谈没有云山雾罩,展示了通透的人生态度。


他以淡定的语气说:“我能理解为什么有新加坡人觉得我亲中,因为他们看到我在与西方人士争论。这些西方人士中的许多人写的东西都非常扭曲,对中国的描述也非常扭曲。”


但他认为,在重大地缘政治竞争中,一方试图妖魔化另一方是自然的。“美国在冷战中成功地妖魔化了苏联,(美国已故总统)里根称它为邪恶帝国。同样的,现在也有一个妖魔化中国的过程。”


常受邀到美国大学演讲 

著作受前哈佛校长赞赏


马凯硕目前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杰出研究员。他说,他其实在一方面为新加坡利益服务,另一方面,比较明白事理的美国人就会非常清楚他在努力帮助美国。


“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美国前财长萨默斯(Larry Summers)形容我的书《中国赢了吗?》是他在2020年读过的三本好书之一。显然,如果这本书亲中,他不可能说这是他读过的最好的书之一。”


马凯硕也以他不断受邀到美国大学演讲为例加以说明。他今年稍早前应邀访问宾夕法尼亚大学,接下来也将到哈佛大学推介回忆录。“因此,美国顶尖大学的大门仍为我敞开,这说明思虑周祥的美国人理解我的努力。”


尽管对华友善,马凯硕坦承,正在经历重大发展的中国,与任何其他国家一样,也肯定会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矛盾。


在这方面,马凯硕认为,美国完全低估中国人民和政府为自己的问题找到务实解决方案的能力。


自称“中国乐观主义者” 

也强调别低估美国


“说到底,西方普遍对中国前景持悲观态度。我总说我属于濒危物种,我是‘中国乐观主义者’。我仍对中国的长期前景保持乐观,所以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对中国的观点与主流观点不同。”


马凯硕的乐观源自何处?首先是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年年访华两三次的他阐述,中华文明有周期循环,衰落时,它会衰弱得非常严重,事实上,中国历史上最糟的一个世纪就发生在最近,即1842年到1949年的“屈辱世纪”。


但跌入谷底后,中华文明又会像以前一样反弹。马凯硕预期,合理来说,中国文明至少还会繁荣100年,而自邓小平提出现代化建设战略至今只过了约45年。


马凯硕也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重视任人唯贤的组织之一。“我曾在中共党校讲过课,面对的是一屋子的副省长、副部长,他们的思想水平让人惊叹……在许多情况下超越美国甚至欧洲的决策者。部分原因是中国仍会找最优秀的人才来为政府服务。”


抵御中美大国压力

亚细安是最佳缓冲地带


如何准备?马凯硕的答案是不选边站。“事实上,世界上第一位明确表示任何国家都不应偏袒中美任何一方的领导人,就是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


马凯硕接着强调,亚细安的角色也至关重要。他形容这个区域组织是“抵御中美两个大国压力的最佳缓冲地带”。


“我们必须竭尽所能加强亚细安,这也是我们应该做的。虽然亚细安面临挑战,但幸运的是,它仍是一个强大的区域组织。为什么举行亚细安外长会议时,就像刚在老挝举行的那样,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来了。中国外长来了。俄罗斯外长来了。印度外长来了。日本外长也来了。为什么呢?因为亚细安很重要,亚细安的意义重大。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地方的会议能像亚细安会议这样。人们真的低估了亚细安。”


为肯定香港首富李嘉诚在2007年捐献1亿元给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国大武吉知马校园里一座建筑物命名为“李嘉诚大楼”。时任内阁资政李光耀(中)与马凯硕(右)和李嘉诚当时出席大楼的命名仪式。

(档案照片)


为学院筹款

李嘉诚三分钟答应捐1亿元


2004年告别外交生涯踏入学术领域,出任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首任院长以来,马凯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筹集经费。


他曾与李光耀讨论如何募款,对方的建议是找他的好朋友香港首富李嘉诚。“我必须说,与李嘉诚先生的会面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


那年是2007年,马凯硕受访时忆述,他带了李光耀一封只有三段文字的简单书信到香港拜会李嘉诚。第一段是马凯硕的介绍;第二段提到学院想以李嘉诚的名字命名一栋建筑;第三段简洁写道:“我们希望您能做出适当的贡献。”


多少钱才算适当?没人明确告诉马凯硕。校方跟他说不要要求太多,也许两三千万新元即可。


他后来调查发现,李嘉诚曾向香港大学捐赠10亿港元,当时相当于约2亿新元。于是马凯硕没有咨询校方,就自行决定向李嘉诚要这笔款项的一半。


马凯硕将李光耀的信递给李嘉诚时,已准备好半小时的演讲,打算介绍学院的种种优点。岂料李嘉诚读完信后,不到30秒就直问:“多少钱?”


马凯硕直接答:“1亿元。


李嘉诚反问:“新元还是港币?”


马凯硕回:“新元。”


这个要求显然超出李嘉诚的预期,他皱了皱眉头转向助手,开始用广东话讨论。


马凯硕说:“我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我以为我完了。”


三分钟后,李嘉诚握着他的手说:“好。”


马凯硕回忆说:“我当时差点晕过去。”因为即使是耶鲁大学或哈佛大学这样的老牌大学,筹集这样的资金通常也需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前期谈判。


李嘉诚爽快答应捐款,却给马凯硕制造另一麻烦。


“当我离开他的办公室时,他送我一支万宝龙(Montblanc)钢笔。我意识到,天哪,我必须申报,而且我可能还得付钱。事实上,我最终付了500元,因为它的价格超过1000元。”


但马凯硕并无抱怨,因为李嘉诚之后到新加坡为大楼揭幕时,去了他的办公室。


马凯硕笑着回忆说:“我自豪地向他展示了他送给我的钢笔。我没有告诉他,为了保留他的礼物,我不得不向大学支付500元。”


带领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 

成为受敬重全球治理教学机构


在2017年当马凯硕卸下院长职务时,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已成为国际上经费最充足的政策学院之一。它在全球排名第三,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之后。


马凯硕认为,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在短时间内发展成受人尊敬的全球治理教学机构,是不简单的成就。


他透露,李光耀庆祝80岁大寿之前,坚决不让任何机构使用他的名字,后来才同意以他的名字推广新加坡式治理。


“李光耀先生曾告诉我,他非常希望李光耀学院成为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而不是李光耀思想学院……他想要一所受到全世界学术同行尊重的学校。他希望分享新加坡的发展理念和善治理念。在学术界,如果你被视为宣传机构,你就无法做到这一点。你必须得到学术界同行的尊重,然后才能变得有效。这就是我们的成就。


人生最大遗憾 没时间陪孩子成长

马凯硕(左一)与父母和姐妹1958年庆祝屠妖节。(马凯硕提供)


今年10月将满76岁的马凯硕在回忆录中形容,他已走到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他受访时说,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他希望能回到孩子们出生的时候。


“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在孩子们小的时候多陪陪他们。


马凯硕育有三名子女,目前介于34岁至38岁,他们都在欧美生活。


“不幸的是,他们出生后的那段时间,正是我事业开始上升的时候。我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这些非常棒的工作中,不论是担任外交部常务秘书,或是驻联合国大使。当你如此投入你的事业时,你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就会比你应该花的少。如果可以回到过去,我现在会做完全相反的事。


他坦言,他从来都不富有,他须要工作来养家活口,但他确实可以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没有做到“是我人生最大的失败”。


马凯硕从小并未得到父亲的关爱。父亲酗酒赌博,常钻到床下躲避债主,还在马凯硕14岁时因失信罪被判入狱。好在母亲的坚韧让他看到生活的希望,加上自己勤奋好学,又获得政府资助,才渐渐摆脱贫困。


马凯硕在高中毕业后投入社会,成了一名纺织品推销员,每月收入150元。他当时没钱上大学,所以没想过要上大学,也没申请入学。有一天,他却突然收到获颁总统奖学金的通知,每月可获250元。他至今仍不知奖学金如何“从天而降”。


 马凯硕1971年大学毕业时与母亲合影。(马凯硕提供)


当时,他的母亲纯粹认为既然250元比150元多,那他还是应上大学。这个决定从此改变他的人生,他1971年以一等荣誉学位毕业于国大哲学系,之后就开启了外交生涯。


“我的生活从贫穷走向富足。我们小时候一家六口住在只有一间卧室的排屋;我现在已长大成人,和太太住在一栋六卧室的房子里。我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我会在寸土寸金的新加坡拥有一栋洋房。


回忆录本月15日推介

马凯硕的回忆录“Living the Asian Century”8月15日正式推介,售价38元7角。(何炳耀摄)


马凯硕的回忆录“Living the Asian Century”(中文书名未定,暂译为“活在亚洲世纪”)8月15日正式推介。


这是他的第10本书,里头讲述他艰难的童年和跌宕起伏的外交生涯,分享他派驻柬埔寨、马来西亚、美国、联合国的经历,展示他对国际关系的观点。


他也披露一些不为人知的轶事。例如,他多次随国家领导人访华,却因忙着写会议记录耽误时间而未曾踏入中南海,成为他“一生中永远的遗憾之一”。


书中也描述个人的成长故事,包括当他得知第一任妻子另结新欢时如何措手不及,还担心离婚会影响升职前景。


他还忆述与新加坡建国元勋李光耀、吴庆瑞和拉惹勒南的交往。比如,他曾受邀加入人民行动党,但栽在与李光耀最后一轮“充满敌意”的面试上。


相关阅读:



文:蔡永伟

 

我们入驻小红书啦!

请关注《联合早报》官方账号

带给你新加坡最“红”资讯

 
关注新加坡鱼尾文视频号
收看独家访谈、特约节目
了解本地新闻、热门资讯
一只爱生活、文艺范的小鱼尾狮
带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
领略小岛深处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联合早报》旗下产品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加坡鱼尾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